温暖、光和希望!与疾病对抗,他们终将驱散黑暗!
2022-2-28
|点击视频,收获更多力量与感动|
2022年2月15日,是国际儿童癌病日,当天,9958与高博医学(血液病)广东研究中心南方春富(儿童)血液病研究院共同举办了一场关于儿童癌病的直播活动。作为后续,9958记录了两名患儿家庭的真实抗癌故事,以此鼓励正在经历抗癌的每一个家庭,并希望呼吁更多人来关注癌病患儿,给予他们相应的理解与帮助。
人生无常。
这个词,多是带有无奈的喟叹。
叹命运的波折,叹造化的弄人,叹世事的艰辛。
但面对已然发生的事情,大多数人也就只是这样叹一句,然后再咬紧牙关,打起精神去面对。
——这看似“负隅顽抗”的背后,却潜藏着诸多人世间微渺的光芒,以及值得守待的希望。
移植仓里的一日三餐
邓锦兰最近的生活,非常固定。
每天在医院和出租屋之间往返,其余外出的时间,是去到菜市场买菜。
买菜之前,她会给目前在移植仓的丈夫打电话,询问儿子新新明天想吃什么。七岁的新新常常是思索半天,才能给出答案。
“最近他胃口不太好。”隔着手机屏幕,看到儿子憔悴的神情,邓锦兰担忧地说。
算起来,距离2021年6月份发现新新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,时间过去已有多半年,即便如此,每天早上醒来,邓锦兰还是觉得现在的处境不太真实。
那种惶惑不会持续太久,她条件反射似地赶紧起床收拾收拾,准备给孩子和丈夫带去的早饭。
早饭、午饭、晚饭,一日三餐,准备好了,放到经过消毒的密封的保温箱,再送到医院。——新新移植期间,每天都是如此。
邓锦兰为移植仓的孩子和丈夫做饭
但这个家庭的波折,从新新生病的去年就开始了。
这个普通的家庭来自广东茂名,起由是新新发烧,没法消退,当时邓锦兰一个人带着孩子去了医院,做了血常规检查之后,医生怀疑是白血病,之后又做了骨穿检查。
“那天晚上只有我自己在医院,根本没法接受这个事情。”
回想起来,骨穿报告没出来之前,当时邓锦兰尚抱着可能是误诊的想法,一直在等,直到6月22日出来确诊结果,新新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。
事情发生的时候,邓锦兰和丈夫的脑袋里一片空白。不知道去哪里,不知道找哪个医院,当时正好一个亲戚在珠江医院,夫妻俩就带着新新到了珠江医院。
去了之后,因为没有弄清楚当时医院血液科分为成人和儿科,直接就去了成人血液科,导致在第三个化疗的时候,新新的情况有点糟糕。后来在转到儿童血液科之后,新新的情况稍微稳定了下来,但是还没达到移植的效果。
邓锦兰在送饭的路上
后来夫妻俩听病友说,高博南方春富(儿童)血液病研究院既可以做化疗,也可以尽快移植。于是,2021年12月15日,新新入院。在高博南方春富(儿童)血液病研究院做了一个疗程的化疗之后,2022年2月13日,新新进了移植仓。
知道这个病之后,父母也不怎么跟新新透露,但是细心的新新也能发现一些不寻常,他有时会说:“妈妈,这个病能不能治好,我不想离开爸爸妈妈,想陪爸爸妈妈陪到老。”
邓锦兰说,比起生病之前,现在的新新变得特别懂事。进仓做移植的时候,在脖子那里要插管,比手臂上PICC的管大,但是新新都很配合,叫爸爸妈妈不要担心。就在移植仓内进行最后一次化疗的时候,上药时,必须两个小时内含着冰水,新新也没有丝毫哭闹。
“就是冰水,含几秒吐出来,再含,两个小时,他爸爸在仓里陪着,说他都很乖。”说到这时,邓锦兰不由哽咽起来,想到儿子受的罪,她没法不揪心。但她很清楚地知道,自己必须打起精神来。
七岁的新新还有一个八岁的姐姐,一个四岁的弟弟。移植之前,姐姐参与了配型,但并不合适,那么小的弟弟还在一旁说:“妈妈,用我的血去救哥哥可不可以?”
邓锦兰通过送餐窗口递上饭菜
夫妻俩在外地照顾生病的新新,剩下的两个小孩都由外婆带着。姐弟三个几乎每天都会视频,就在前几天插管的的时候,一向懂事的新新对妈妈哭着撒娇说:“妈妈,我好想回家,好想姐姐弟弟。”
这个从小没有出过远门的孩子,从去年六月份确诊之后,就再也没回过家了。
这些不得不克服的困境面前,治疗费用是压在这个家庭之上最重的一块石头。
“一般家庭真的没办法承受这个治疗费用,我们现在都欠下四五十万了。移植的时候,一直没有钱,跟亲戚朋友借了十万。还是觉得对不起孩子。”
一边说着,一边把做好的饭菜放到保温箱,当天中午,邓锦兰送到移植仓的饭菜是排骨山药、炒青菜,还有米饭。
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,邓锦兰提着保温箱走在去医院的路上。这条路很难,但是她从未想过放弃。
“就像新新有时候和我说的一样,要坚强。不敢垮下。坚持下去才有希望。”
做父母,就尽最大的力
移植过后,因为肠道排异厉害。六岁半的晴晴已经三十多天没有进食了。
现在的她,没有头发,瘦得皮包骨,躺着或是坐在床上的时候,就那么小小的面积,看上去让人心疼。
妈妈徐丽一直守在她的身边,叮嘱吃药或是递上尿盆,每一个行动,由于日常没有进食,晴晴都看上去没有力气。
但徐丽觉得,只要熬出排异期,剩下的日子,就会慢慢好起来了,比起住院之前的危急,现在更有盼头了。
移植后,病床上瘦弱的晴晴
直到现在,徐丽都记得当时的情形。
2021年10月15日,晴晴发烧,37.8摄氏度,打了针之后不见好转,第二天烧到了39度,去到医院检查后,医生说血小板有点低,让查个血常规。
除此之外,医生说了一些话,一些奇怪的指标,当时的徐丽还听不懂,只是觉得有点害怕,就赶紧和丈夫一起,带着女儿到贵阳做检查,赶到贵阳的时候,晴晴的血小板已经低到一个了,最终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。
隔天,晴晴开始流鼻血,从下午五点多流到晚上十点多,情况特别紧急,医生看到之后,赶紧孩子送到了重症监护室。
“后来就是发烧,一天二三十次,我们测体温,抖那个体温表手都能抖软。”
看到情况不乐观,徐丽和丈夫带着孩子从贵州跑到了广州,在广州某家医院待了十九天,晴晴的情况稍微好转一点,不过还是在发烧。后来,经病友介绍后到了高博南方春富(儿童)血液病研究院。
徐丽陪晴晴玩剪纸
“起初并不愿意,想带孩子去上海,后来病友介绍了解一下这里,加上孩子病情很急,一直控制不了发烧,急需移植,当时广州的医院又排不到仓位。广州离东莞也近,我们就先自己来看了两次。觉得挺好的,就带孩子过来了。”
转院之后,在几天的治疗之下,晴晴的发烧很快就退了。徐丽暗自肯定地告诉自己:来对地方了。
之后,配型准备好后,很快,2021年12月16日,牵牵进了移植仓,时隔一个月后,2022年1月17号,顺利出仓。
让徐丽没有想到的是,做完移植之后,刚开始在仓里晴晴的情况挺好,出仓之后,紧接着就迎来了各种排异反应:皮排,肠排,膀胱炎......
“我们有三个孩子,她是老二,以前体格精神各方面都像老大,性格也像男孩子,生病之后,很受打击。肠排在禁食,瘦了十几斤,六岁多的孩子才三十斤重,变化很大的。”徐丽说起这些时,难掩心疼。
但是一路走来,他们一家从没有想过放弃,用徐丽的话来说就是:“走到今天了,更不会放弃了。”
9958工作人员送晴晴玩具
在徐丽眼中,自己的这个女儿,是一个目标感特别强的孩子。晴晴和爷爷奶奶视频的时候经常会说:“以后我考清华北大,赚了钱照顾你们。”
六岁半的年纪,晴晴的爱好不少,画画、手工、跳舞,特别喜欢去尝试,每每自己决定的事情,谁都没法阻止,就像生病之前晴晴在老家学跳舞,尽管很累,但她没有放弃。
晴晴的哥哥比她大一岁,因为妹妹生病,一家人很难团聚,徐丽常和家里视频的时候,会对哥哥说,回去请他吃大餐。
“不吃,现在我们缺钱,不吃大餐,要给妹妹看病。”隔着屏幕,小男孩这样乖巧地对妈妈说道。
晴晴很想哥哥弟弟,但是自从剃了光头之后,就觉得自己不好看,而且排异也比较严重,没什么精神说话,现在和哥哥弟弟视频的次数也变少了。
有一天,晴晴莫名其妙把身上的管子拔了。徐丽觉得奇怪,问女儿也不理她,后来拜托病房里晴晴很喜欢的一个护士姐姐问她为什么,大家这才知道原因。
“我不想治病了,我昨天听到我奶奶说爷爷出去打工赚钱了,他们这么大的年纪了从来都是在家里,现在出去赚钱,肯定是为了给我治病。我不想让爷爷这么辛苦。”
准备吃药的晴晴
当时徐丽听了,强忍着眼泪,觉得很感动,后来偷偷躲到厕所去哭,把眼泪擦干了,又出来照顾孩子。
就像这样,徐丽平时很少在孩子面前表现悲伤,从来都是微笑,她觉得孩子很敏感,不想让孩子担心。这是相较于病房里其他生病孩子的妈妈,徐丽身上一种难得的乐观和开朗。
“我觉得事情已经发生了,关键是怎么去面对,不能一直是那样悲观消沉。我心态一直都很好,当然我也不是一下子就接受的。”
回忆起来,徐丽说,记得晴晴刚生病那会儿,自己有一天在医院走廊吃饭的时候,背着孩子哭,眼泪都掉进了饭里,吃都吃不下去。
后来有一个病友劝她,她慢慢释然了。那个病友自己有两个孩子,两个孩子都患了白血病。
“我们做父母的,就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力,其他都没什么好想的。”
END
两个孩子,两个家庭,也是无数个抗癌家庭的缩影,他们相似的经历背后映照着各自不同的面对苦难的方式。
但即便在不同,那其中都有着父母对于子女本能无私的付出。那些扛在肩上的责任,也来自孩子们的一句句天真温暖的话。
可能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美好的结局,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。
(后续:目前,两位困境患儿已经由高博南方春富(儿童)血液病研究院患者服务部帮扶、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拨付急救款救助,之后将由9958广东救助中心为孩子们分别募集社会善款支持后续治疗。高博南方春富(儿童)血液病研究院患者服务部与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将共同整合更多爱心力量,续写抗癌生命故事,不抛弃不放弃。)
(文中视频与图片均已获授权)
(文中小患者的名字为化名)
—END—
本文转载自9958儿童紧急救助公众号
预约挂号
您是否准备好预约了?如有任何问题,可随时与我们联系。
电话:400-165-9966